拿一百二十万去解决农忙时劳动力不足问题,王木生觉得挺划算。
机器只购买一次,可以长期解决农忙问题。
如果不买机器,纯靠原始方法收麦子,时间会耽误的很多。
现如今的生意规模,一天不运转,损失的便是大把大把金钱。
两相比较下来,雇人十分划算。
计划敲定下来后,刘婉儿紧锣密鼓安排寻找专门收小麦的人。
这方圆几里的村子,基本上都被双竹村的生意给覆盖,想雇几个合适的人收麦,颇有些不容易。
好在王木生开出的价钱足够诱人,消息一传开,几十公里外来了几个麦工。
这些麦工常年游走在南北方之间,就靠收麦子维持生计,基本上哪里有麦子收就去哪里。
正值新丰镇农忙时令,几个麦工得知双竹村发出的高新聘请麦工消息,急急忙忙寻了过来。
刘婉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每亩收麦价格定在一百,比之前预算的每亩二百少了很多。
虽说省十万没啥大用处,但蚊子再小也是肉,能省自然要节省。
收麦战争在烈日炎炎中悄然展开。
机器很快分了出去,麦工从双竹村起活,像周边渐渐扩散而行。
其他村子的村民听说有专门的人帮忙收麦子,而且不用自己掏钱,同时还能在仓库和后山上拿高倍工资,心里一百个乐意高兴。
王木生给出的条件不可谓不诱惑,换做任何一个公司或者工厂,能开出如此丰厚工资的,怕是找不出来第二家。
有付出肯定有收获,在各种丰厚报酬的诱惑下,村民热情度大涨,工作效率比以前多了一倍不止。
这天正午,王木生站在后山已经落成的凉亭里欣赏着周围的美景。
放眼望去,整个后山尽收眼底。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猕猴桃山林里,村民戴着草帽依旧无法阻挡热浪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