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郝建感到绝望的时候,一封来自国内的信件,打破了房间里的沉寂。信封上没有任何署名,只有简单的地址和邮戳。郝建疑惑地拆开信封,几张纸片从里面掉了出来。他展开一看,瞳孔骤然收缩,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关于赵刚和林晓晓的事情,包括他们如何捏造事实,散播谣言,甚至还有他们私下交易的证据。
这封匿名信,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郝建迷茫的内心。他紧紧握住手中的信纸,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他现在,终于找到了反击的武器!
郝建紧紧攥着那封匿名信,指节泛白,信纸在他手中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他仿佛溺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光。他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他现在,终于找到了反击的武器!
郝建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仔细研读着信上的每一个字,将那些关键信息牢记于心。信中详细记录了赵刚和林晓晓如何捏造事实,散播谣言,甚至还有他们私下交易的证据,这些证据足以将他们彻底钉在耻辱柱上。
但他清楚,赵刚和林晓晓绝非等闲之辈,想要揭露他们的真面目,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只会打草惊蛇,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郝建决定先从林晓晓入手。他记得,信中提到林晓晓曾私下与一位记者联系,散布关于他的谣言。如果能找到那位记者,或许就能顺藤摸瓜,找到更多更有力的证据。
他拨通了国际长途,联系上一位在国内新闻界颇有声望的朋友,拜托他帮忙打听消息。朋友一口答应,并表示会尽快给他回音。
等待的时间总是格外漫长,郝建焦灼不安地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思绪万千。他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但他已经别无选择。
几天后,郝建终于等来了朋友的电话。
“郝建,我打听到了一些消息,但情况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朋友的声音透着一丝凝重。
电话那头,朋友的声音变得低沉:“我找到那位记者了,但他一口咬定自己只是听信了林晓晓的说辞,并没有捏造事实。他还说,林晓晓手里掌握着更多关于你学术造假的‘证据’,如果继续追查下去,他将会把这些‘证据’公之于众。”
郝建的心猛地一沉,他知道,林晓晓这是在向他宣战。但他不明白,林晓晓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地对付他,难道仅仅是因为嫉妒和报复吗?
来不及多想,郝建立刻意识到,自己必须赶在林晓晓之前采取行动。他连夜整理好所有证据,包括那位记者的证词、林晓晓与赵刚私下交易的记录,以及信中提到的其他细节,然后分别写信给研讨会的主办方和国内的学校领导,详细阐述了赵刚和林晓晓的所作所为。
做完这一切,郝建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疲惫。他把信件投递出去,心中充满了忐忑和不安。他知道,这封信将决定他的命运,也决定着杜晓兰的未来。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郝建的预料。几天后,研讨会的主办方回复了郝建的邮件,但他们的语气却充满了怀疑和质疑。他们声称已经收到了关于郝建学术造假的举报,并要求郝建提供更多更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