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部分才情有限的举子,甚至到了第二日清晨,才滤清思路,生涩勉强的下笔。
而临近三场结束的最后一夜,许多学子挑灯夜战,彻夜不眠,耗尽所有心力,反复修改撰写草稿,力求尽善尽美。
其实出现这等情形,半点也不稀奇,本次入试举子三千余人,最终上榜的还不到百中取一。
历朝科举从乡试开始,注定只是少数读书人的青云路,对大多数下场学子来说,他们不过下场陪考走形式。
多少学子入贡院殚精竭虑九日,因为才情、心志、勤勉输人一筹,注定要和及第上榜失之交臂,最后只能感动一下自己罢了。
……
贾琮从三场开考首日,便已开始撰文,当日便完成了草稿,晚间对稿梳理一番思路,便早早熄灯休息。
三场开考次日,他又花了整整一日时间,对草稿进行细致推敲修改,其间修正数稿,连草稿背后都写满了字。
等到笃定定稿,再无疑虑错漏,已经夜风幽寒,月升东方。
他把草稿仔细折叠,放入被褥之下,又将空白的正卷小心收入考箱,便早早躺下歇息。
等睡到第二日,卯时未至,他便精神抖擞醒来,取了干粮在炉子上加热,仔细吃过早食。
又用黛玉送的红泥小茶,放了新鲜的暹罗贡茶,放在号宿的小炉上烹烧。
等到卯时刚至,东方微曦,春寒盈盈,那炉火红光闪闪,水开茶熟。
他斟满一盏香茗,茶水入口,顿觉浑身温热,神思清明,意气勃勃。
再将昨日草稿取出,磨墨铺纸,将那五道策问题定稿,工整誊抄在正卷上。
……
当年贾琮靠自己一副书法对联,被奶娘赵嬷嬷贴在家中门板上,意外被康顺王的门客看到,也因此在贾家崭露头角。
这些年他不管是读书,还是做官办差,从来没停下书道磨砺,一笔书法已愈发炉火纯青。
多年来沉浸书道,功底浑厚,书写流畅快捷,非常人可比。
从天色昏暗的凌晨,一直到旭日东升,天色大亮,只是花了一个时辰,他就将五道策问题答案,全部誊抄完毕。
雪白的正卷答纸上,一行行隽秀工整的手书,如同刀刻斧凿一般,规整精美,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