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儿子只能在家住一晚,杨敏的眼泪就吧嗒吧嗒的往下掉。
她就是个农村妇女,虽然后来跟着常爹进了城,但是她本质上还是那个农村女人。
她不知道什么马裂,但懂得大义,所以去津门找常爹的时候,她挑着粮食往前线送。
她不喜欢上班,却整天在家忙的脚不沾地。
她讨厌吃鱼肉,最喜欢的是鱼头和鱼尾。
她每天把常珑撵的鸡飞狗跳,但是外人谁要是敢多说一句,她就敢操着火筷子去堵人家的门骂。
大概是童年的遭遇——军阀内战,全家死于战火——她特别在乎家人,在常爹死后,儿子几乎成了她的命。
可是儿子要工作,又深受领导和组织的器重,她不敢拦着儿子进步。
常威送走张有德和陈铭记后,就看见厨房里的灯又亮起来。
杨敏正在给他准备明早出行前的早饭——饺子。
常威放轻手脚走进去,突然发现母亲现在只能顶到自己的下巴。
大概自己又长高了吧。
杨敏只有一米五几的个子,在五十年代的北方来说,女人里的再普通不过的身高。
但是常奶奶说,她小时候其实是条长腿,长不高是因为小时候挑水太多,被担子压的。
那时候她刚被常家收留,为了不被嫌弃赶走,她每天天不亮就会爬起来挑着水桶去村里山脚下的河边担水。
因为挑不动,她每担只能挑回来小半桶,因此她要跑很多趟,也养出一双大脚。
那时候常山刚刚出生,常仑还是个鼻涕娃,她就每天背着常山,牵着常仑,去田里挖红薯,捡麦粒,赶麻雀。
家里的活,她一个人干了大半。
所以,到现在,常仑看见杨敏都是喊大姐。
长姐如母。
听见身后的脚步声,杨敏转身过来时不由的需要仰望,欣慰的抬起手摸了摸常威的脸颊,“长个子的时候要多吃点,你脸都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