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马亚九世的理学学得很好,他从小就喜欢理学,进入帝国理学院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青年时期立志要进入工造院,为帝国理学发展奋斗,但现实让他的热血从沸腾到冰冷,最终不得放弃了理学研究之路,从军、从政,踩过他的兄长和堂兄们,一步步登上哈里发继承人的位置,再到坐上这个宝座,统治帝国,但他的理学底子还在,唐国造的摆锤钟和弹力钟他都亲手拆过,知道零件越小越不好造,要将齿轮齿轴发条弹簧这些置于三寸之地,那得要多小多精密?而唐国的机械加工精度又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
他秘令工造署仿造唐国的摆钟,他们造出来了,却是手工一个一个敲出零件,想用机械加工那不可能,因为摆钟的钟面最宽只一尺半,这样狭小的空间内,组装有一百多个零件,必须是精密加工,而其中最大的轴承零件,他们工造署最精密的机床都加工不了。而唐国之后出的不需要摆锤的弹力机械钟零件更加精密,据说总的生产工序达到六百多道。
一尺五之地已如此,何况三寸的表内?
“……据估算,总有生产工序九百多道……”
艾马亚九世将这条情报读了几遍,心中又生出那种无力又苍凉的感觉。
不是因为钟表这小玩意,而是这其中反映出的——大食与唐国的技术差距已经越来越远。
一百四十多年前大食就建立了理学院,实施理学教育,但比唐国起步晚了五十年,那还是因为唐国的理学在军事领域中发挥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让人无法忽视,在当时的哈里发艾马亚三世的强烈要求下,天园才同意引入理学。然而,只限于大食族的贵族学习,而不是像唐国那样,实施全民教育,并且列为必学的基础学科。
虽然艾马亚九世认为贵族才是智慧的,但是,有唐帝国这个典型的例子在,他也必须承认,只有平民教育才是大海之源。贵族才多少人口?十年前大食帝国所有疆域的人口总计是九千八百六十多万,但有百分之五十七是女性,而在男性人口中,大食族又只占了百分之二十七,其中大食贵族又只占百分之五十;而只有大食贵族才可以学习理学,就等于接受理学教育的人口基数小,就意味着人才基数小,而其中有理学天赋的,那就更少了,怎么与唐国的全民教育比?
而大食贵族中,对理学感兴趣的并不多,因为前途完全无法与学习军事和政事相比。
他更清楚,要想如唐国那样发展出工业,除了理学的理论研究外,还要有更多的技术职支持理学的应用,但那些贵族个个眼高于顶,视技术官职为低贱;就连最高的理学研究院工造院和最高的官署工造署也只是为军工服务的院署,隶属于军务部,为二等部门,如何让那些贵族青睐?即使哈里发也无法改变这种大环境,因为风向是从天园吹出来。
唐国的军工坊里还有千万的作工都是接受过基础教育的普通庶民,至少他们识字能读文,懂得基础的算学,进入工场后只要训练两三个月的专业技能,就能掌握流水化的机械生产,而换了大食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普通庶民,怎么与唐国工人比?更别提唐国还有各种技工学校,可以得到各种职业技师,来支持他们的底层技术生产,而这些人中,又能涌现出中级、高级的技师,从实际生产中丰富和完善理学的理论。
从上,从中,到下,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大食,是在恶性循环的圈子里。
接受过理学教育的大食贵族不愿意屈身做技术官,而做上技术官的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学教育,于是形成了一个有知识的不愿就、愿意就的没知识这种不良圈子。
而一门学问,它的发展必然是理论和应用相辅相成,缺了哪一角都不行,大食帝国在一百四十年前就引入了唐国的理学,然而到现在,仍然是个薄弱的空壳子。
这是谁的过?!
艾马亚九世心里狠狠骂了一句,如果祈祷能有用,他希望天园中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火入魔,被真主召唤到上面去。
他的手指狠狠攥着法表,然而坚硬的法表没有因为他的愤怒和用力而有一丝损伤——就如他坐在这个宝座上一样的无力。
他的心里又泛上了苦橄榄的滋味。
唐人说工业强国,而他们大食,信奉的是神赐圣力。
法道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