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亭舟道:“既然买便多买些,快下雪了提前备着。”
常金花琢磨也是,自家不光冬日烧炕,每日一早还要做豆腐,日积月累一垛怕是不够。
“你六叔家也要打自家的柴,那就再从田老大家买一垛?他家往年也是卖的。”
孟晚插了一嘴,“小梅今年有了,他家没准不卖,不然问问别家吧?”
常金花,“卖柴的人家有的是,租咱家地的刘家也卖,明儿赶集回来我就去问问。”
孟晚听说过这个刘家,三泉村宋姓和田姓最多,还有几户搬来的外姓人,其中就有刘家,他家是前些年府城北面的村子闹水灾,整个村子都被冲塌,才过来投奔亲戚,就此在三泉村安了家。
因为没有田地,也买不起,便租村里别人家的地来种,常金花还算地道,本朝田税税收是三十一税,不算重,每三十斤上缴一斤。
将田税该上缴的粮食上缴完后,两家再平分剩下的粮食。
刘家人每年都是把稻米晒晾脱壳弄干净再给常金花送来,小麦则是常金花自己去磨。
刘家人老实本分,从不拖欠,两家人这些年相交不错,前阵子刘家的人刚给常金花送来了粮。
宋亭舟家六亩水田,八亩旱田。水田一亩能产一百四十斤的稻子,旱田次些,能产一百斤上下的小麦,上缴田税后每家还能剩下六七百斤,这些便是今年开始到明年秋收所存的粮食,村里人大多自己留一半卖一半,一家几口都指着这笔收入,交徭役税,或是修盖房子。
不似别人一大家子等着吃喝,常金花和儿子两口人,人口少粮也够多。所以当时买孟晚的时候,常金花是有底气的,别的不说,粮食够吃。
明日去集市要做两板豆腐,饭后宋亭舟先拎着桶去晒粮场磨豆子,常金花也跟着。
“四婶少有到家里来。”宋亭舟提着两桶泡好的黄豆问。
常金花无奈的说:“来给晚哥儿相看人家。”
宋亭舟脚步一顿,“他怎么说。”
常金花第一下没懂,“谁?哦你说晚哥儿啊,他更不待见你四婶。”
“年前便定亲吧。”
常金花本来还在絮絮叨叨的说前阵子在宋大力喜宴上的事,被他突然的一句话镇的半天没做声。
“啥?”
红庙村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