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澈和太平公主自上阳宫遇刺后,越发觉得武三思行事阴狠,手段层出不穷,必须尽早找出他的罪证,才能扳倒这个朝堂上的毒瘤。然而,还没等他们在调查西域胡商一事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一则噩耗便如雷霆般在朝堂上炸开——黄河决堤了!
黄河之水奔腾咆哮,如脱缰野马般冲垮了沿岸的堤坝,浑浊的浪涛瞬间淹没了大片农田和村庄。无数百姓在睡梦中被洪水惊醒,呼号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在狂风暴雨中显得格外凄厉。房屋被冲毁,财物被卷走,人们只能在洪水中挣扎求生,景象惨不忍睹。
消息传到长安,满朝震惊。武则天紧急召集众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一片慌乱。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却都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有人主张立刻调派军队前去救灾,但又担心兵力分散会影响边关防务;有人提议开仓放粮,可如此大规模的受灾,粮仓储备能否支撑,也是个难题。
林澈站在朝堂上,看着众人慌乱的模样,心中焦急万分。他在近代时,对水利工程和抗洪救灾有一定的了解,深知此时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这场灾难将会夺走无数百姓的生命,大唐的根基也会受到严重动摇。想到这里,他挺身而出,向武则天奏道:“陛下,臣虽不才,但略懂一些抗洪之法,愿前往黄河决堤之处,尽绵薄之力。”
武则天看着林澈,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期待:“林中郎将,黄河决堤乃国之大难,若你真能有办法缓解灾情,实乃大唐之幸,百姓之福。只是此去危险重重,你可要慎重考虑。”
林澈坚定地说道:“陛下放心,臣自幼研习各类知识,对抗洪之法颇有心得。如今百姓身处水火,臣怎能坐视不管?恳请陛下恩准。”
武则天微微颔首:“好,既然如此,本宫命你为抗洪钦差,即刻启程。所需人力、物力,可自行调配,务必尽快控制灾情。”
林澈领命后,立刻与太平公主告别。太平公主眼中满是担忧:“林郎,此去黄河,凶险万分,你一定要多加小心。若有任何难处,务必及时传信于我。”
林澈轻轻握住太平公主的手,温柔地说道:“公主放心,我定会平安归来。你在长安也要小心武三思等人,莫要让他们有机可乘。”
交代完后,林澈带着一队经验丰富的工匠和士兵,马不停蹄地奔赴黄河决堤现场。一路上,他们日夜兼程,所见之处皆是一片汪洋泽国。百姓们流离失所,在洪水中挣扎求生,惨状让林澈痛心不已,也更加坚定了他治水救灾的决心。
抵达决堤处后,林澈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只见黄河水如万马奔腾,决口处宽达数十丈,洪水如猛兽般汹涌而出,根本无法靠近。周围的百姓们望着决口,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林澈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迅速展开行动。他先让士兵们搭建起临时营地,安置受灾百姓,分发食物和衣物,稳定他们的情绪。同时,他带着工匠们沿着黄河堤坝仔细勘察,寻找决堤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经过一番勘察,林澈发现此次黄河决堤,一是因为近期暴雨不断,河水暴涨;二是堤坝年久失修,土质疏松,根本无法抵挡洪水的冲击。他深知,要堵住决口,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林澈想起在近代学到的抗洪知识,决定采用“沉船堵口”和“修筑围堰”相结合的办法。他下令征集附近的船只,将装满石头和沙袋的船只开到决口处,然后凿沉,以此来减缓洪水的流速。同时,组织工匠和百姓们在决口周围修筑围堰,将决口与外界隔离开来,为下一步的堵口工作创造条件。
然而,实施这些方法谈何容易。黄河水势汹涌,船只在洪水中根本难以操控,许多船只还没开到决口处就被冲走了。而且,修筑围堰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时间紧迫,材料也十分短缺。
面对重重困难,林澈没有退缩。他亲自指挥士兵和百姓们搬运石头和沙袋,鼓励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他还利用自己的智慧,改进了搬运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他的带领下,众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纷纷投身到抗洪救灾的工作中。
在这个过程中,林澈也遇到了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有一些当地的官员认为,林澈的方法太过冒险,而且耗时耗力,不如采用传统的堵口方式。他们在一旁冷嘲热讽,甚至暗中阻挠林澈的行动。
林澈没有理会这些人的质疑,他坚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他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自己的方案,用科学的道理说服众人。在他的坚持下,大部分人还是选择相信他,继续跟随他一起抗洪。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沉船堵口和修筑围堰的工作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效。决口处的水流速度明显减缓,围堰也逐渐成型。看到希望的百姓们欢呼雀跃,士气大振。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胜利在望的时候,一场更大的危机降临了。上游突然传来消息,又有一股洪峰即将到来。这股洪峰来势汹汹,若是冲垮了刚刚建好的围堰,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林澈得知消息后,眉头紧锁。他知道,此时必须想出一个办法,增强围堰的防御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在围堰边来回踱步,苦苦思索。突然,他想到了一个主意——利用木桩和绳索加固围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