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事端的就是这支军队本身。”
公良禹开口道:“内阁先后派了三拨人过去,都没什么反应,要不就说粮食分散,还未装船,要不就说运河拥堵,还说有水鬼,总之是各种找理由!”
说到这里,公良禹也有了怒气。
“开始我们也以为会存在这些实际问题,后来拖的太久,便派人暗查,原来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他们压着不运。”
“什么意思?”
关宁皱起了眉头。
公良禹又解释道:“朝廷在南方的那支军队,前身是三支天一楼势力组建的义军,头目分别为王伦,方届,孙普圣。”
“内战时期,东南等地也有多支义军爆发,后来都被这三人吸纳,再后来内战结束,他们联合组建为军,由天策府授为南府军,任王伦为大将军。”
关宁点了点头。
这些事情都是他首肯做的。
起兵之时,他的兵力都集中在北方,只是在西南方向有些兵力,东南及南方各州从未踏足,基本没有什么控制力。
因而对于投向的义军较为看重,还专门授予了番号……
公良禹开口道:“由于我们对南方疏于控制,又有路途不便,情报不明等原因,使得所知情况不太详细。”
“内战结束后,那些各地义军自知大局已定起义无望,便投靠了王伦。”
“嗯?”
关宁皱眉道:“可这些情况他们并没有汇报。”
“是没有汇报。”
公良禹咬牙道:“南府军的规模不止有五万,而是有七万,甚至更多,据我们调查,王伦已经跟当地仕族勾结在了一起,并得到其援助,有了财力支持,他开始招兵买马,之前都是在暗中进行,到现在已经不再掩饰,因其驻在临安,当地人都称之为临安王!”
公良禹说着,便从衣袖中拿出一道奏疏。
“这是王伦提上来的奏疏。”
关宁面无表情地接过,细看了起来,不多时,便将之合起放在了龙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