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途风流传>都市青春>崇祯故事 > 第16章 收容
      赵知县说:“本官问过范同舟,此人是半路杀出来的,一出手就击毙了几十个鞑子,甚是可怖。至于到底是什么来历,只怕没人知道。”

      中年人又问道:“昨日城下一战,据说此人一记雷法,上千鞑兵瞬间就尸骨无存。大人当时在城上……”

      “说过多少遍了,本官当时亲眼所见,还能有假?”赵知县有点生气了,“尸骨无存倒还不至于,那几百颗首级还用石灰硝着呢。”

      中年人长叹道:“可惜,可惜!如此情景,百年难遇,惜未能亲见,可惜,可惜!”

      “城外的没看到,城里的那一记雷,先生难道也没看到?”

      “倒了二十多间房子,炸死的鞑子就不说了,就这城里的百姓,也死伤七八十人”

      说到这里,赵知县露出心有余悸的神色。

      “唉,看来这天是要变了。”中年人长叹一声。

      这中年人是山东诸城人刘必显,天启四年举人。刘家早年家境贫寒,至刘必显祖父刘思智,始读书成邑生。刘必显之父刘通亦是贡生。他“倜傥有志节”,万历四十三年大饥荒,他在路上拾到一些银钱,在原处等候三日,不见人来找,无奈用此钱买米煮粥,救济饥民。他见一贫苦人家卖妇女,即买下,付钱后,又将证券当面撕毁,让那妇女回家团聚。

      刘必显自幼聪敏,读书勤奋,不喜交游。十九岁补庠生,岁试第一。二十五岁乡试中举,少年登科。历史上他在顺治九年中进士,为官清正,敢于维护平民的利益,并因此得罪旗人贵族,后辞官终老于山林泉下,九十三岁高龄而卒。他的孙子,就是清代著名宰相刘统勋。

      此次刘必显是来京游学,没想到刚至京畿就遇到京师戒严,京城进不去。于是又折返到通州,想从张家湾乘船回山东,结果遇到后金兵来抢漕粮。兵燹之下,一千多艘漕船被烧毁了,刘必显也被后金兵所俘。

      后金军早期破边入犯的时候,即使是俘获一名生员都是很重视的。刘必显的举人身份更是显赫异常了。豪格就把他带在身边,想为己所用。刘必显眼看反抗也没有用,就干脆请了管理俘人的差事,希望能让俘人们有口饭吃,不至冻饿而死。

      城墙上的差役们仍是按着后金军的旧规矩,每个城门扔十五袋粮食就完事了,那些没抢到粮的俘人还在城墙下哀求着。扔给俘人的粮食是从后金军的粮仓里出的,不是从县仓里出的。刘必显就是想多扔点粮食下去,现在也得请示杨铭了。

      刘必显一直想去将军府拜访杨铭,但他忍住了这个冲动,他还要等一等。

      杨铭由范同舟带着,沿着驰道登上了城墙,来找赵知县,

      “赵大人。”这次是杨铭来求人,一见面杨铭就躬身抱拳行礼。至于跪拜就算了,毕竟对方是投降的罪官,连人带城还是在自己手里收复回来的。

      “杨将军来的正好。”赵知县拈着额下的几缕胡须,“城外的这些饥民鼓噪,弃之不忍,收之难安啊。”

      “赵大人,我想让城外的难民进来……”杨铭开门见山的说。

      “放进来?如何安置?”赵知县没想到杨铭会主动提出这个要求。

      “在校场上搭帐篷,校场边上的几十间废墟赶紧清除了,也可以腾出一些场地来。城内其他各处,若有空余的地方,也可以随宜安置。”

      “将军一片仁心。唯此事重大,须妥为安排才行。”赵知县看看一旁的刘必显,说:“将军可与刘先生商议一下。若可行,本官便打开城门,放难民进来。”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