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自己选,也应该更喜欢后者吧!
“对了,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我们需要注意一下。”
荀密看向张益达,“那就是产品调性问题!我们的用户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一部分是已毕业的大学生。
对于已毕业大学生来说,校萌app目前对他们的功能就是找同学、找校友,以及社交。
找同学这个很简单,微信可以替代;找校友的话就稍微麻烦一点了,但是通过一些中间人,也是能找到的。
最关键的还是这个社交!
我想,要是用户可以通过校萌拓展人脉,找到同样受过高等教育,三观一致,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大家可以组成同行群,共享行业信息,资源,交流、合作。”
“模仿领英?”
“对对,”荀密点头,“我们得加入职业社交功能,这样才能提高留存率。
不然三分钟热度一过,这些已毕业大学生估计留不下多少。”
张益达也在思考,要打动用户,留下用户,的确需要花很多心思。
校萌的目标群体是8800万毕业大学生和2700万在校大学生,这些人要么已经进入了职场,要么说未来几年将要进入职场。
荀密又继续说道:“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校萌可以在校园里交友,也可以结识其他大学的优秀学生。
另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认识一些学长学姐,为提前步入职场打好基础。
在这些人毕业步入职场后,我们校萌因为具备职场社交功能,他们仍然可以继续使用我们软件。
如果只是单纯的做校园社交,用户毕业后自然也就流失了。
虽然有新的大一新生进来做补充,但我们用户量始终做不大,极限就是3000万。
而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协调好“校园社交”+“职场社交”两大功能,我们的市场会很大。
用户从进大学开始使用校萌软件,毕业后继续使用校萌。
我们的用户存量就一直是增长的,而不是一张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