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夫子的朋友叫宋达兴,两人以前一起在镇子上念书,是同窗好友,后来又一同考取了秀才功名。
不过刘夫子运气不怎么好考举人的时候屡次不中,宋夫子是连续考了六次才考中的,考中举人后,自知无缘进士就到松山书院来任教了。
宋夫子一个月前就收到了好友的来信,说要将学生送到书院来念书,让他随便考核。
这三年里,这个名叫姜淳的学生频繁出现在刘夫子的书信里。
两人同窗多年,刘夫子的为人他再清楚不过,在乡下当了多年夫子,刘夫子从来没有特意夸奖过哪个学生。
宋夫子对姜淳确实充满了好奇心,也很期待他的到来。
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不过这会儿见到人依旧有些惊讶,无他,年纪太小了。
乡下孩童一般是六七岁或者七八岁才开始去念书,不像城里人家境好又重视教育的三四岁就开始启蒙了。
他还以为好友口中的好苗子至少也有个九岁十岁,没想到竟然是个六岁稚童。
姜淳给他的印象一点也不像乡下孩童,这周身的气度看着倒像是大户人家培养出来的。
宋夫子考核了姜淳一刻钟后就拍板决定收下这个学生,姜淳给宋夫子行了拜师礼。
宋夫子喝了茶,又慢悠悠开口,“书院里每旬休息一日,大部分学生都是要住宿的。
景安也不能例外,不过景安年纪尚小,不知道他的自理能力如何?”
书院里能外宿的一般是在书院附近租了房子或者家就在书院附近的,还有就是一些有特权的人,比如县太爷家的公子、县里富商之子这类人。
他家里有年纪相当的孙女,自古男女七岁不同席,否则他倒是想让姜淳住他家里。
陈曼当即回答,“到时候让小厮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陈曼也没想到会是这样,她以为只要在县里买了院子就能当走读生呢。
不过这样也好,松山书院在县城郊外,来回要花费不少时间,与其每天将时间花在路上,还不如让淳哥儿住在书院,这样能让淳哥儿多睡已汇入也能锻炼淳哥儿的独立性。
刘夫子上着课突然打了好几个喷嚏,任他如何也想不到陈曼会这么大手笔直接在县里买一个院子,他以为陈曼会在书院附近租房子呢。
回去的路上,淳哥儿突然开口,“奶奶,姐姐去绣坊的时候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我也能照顾好自己。”
姐姐能做的事儿,他也能做。